大别山腹地,鹞落坪的五月总是被漫山红杜鹃染得格外壮烈。94岁的郝秀英老人坐在老屋门前的石凳上,膝上摊开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袱,四张泛黄的烈士证明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沉重。老人的手指轻轻抚过"华东军区1952年颁发"的烫金字体,仿佛在触摸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。
"这是你太爷爷朱南荣的烈士证,记住,这上面写的不只是名字,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啊!"老人对围坐在身旁的孙辈们说道,浑浊的双眼突然焕发出异样的神采。1936年的那个春天,就此穿越时空,重现在后人面前。
血色黎明:八壮士血战总铺河
1936年4月18日凌晨,鹞落坪还笼罩在浓雾中。22岁的便衣队长朱南荣接到紧急情报:国民党军两个团的兵力正向山林医院合围。当时医院里躺着20多名红28军的重伤员。
"必须拖住敌人!"朱南荣立即召集仅有的7名队员。武器清点令人心酸:8支土枪、20枚自制手榴弹、11把大刀,平均每人不到5发子弹。队员中年龄最大的28岁,最小的秦小栓才16岁。
展开剩余80%在总铺河的一处隘口,便衣队利用地形构筑简易工事。上午9时许,敌军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。朱南荣一声令下,土枪齐发,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。敌军猝不及防,丢下十几具尸体仓皇后撤。
"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人少。"朱南荣冷静分析,"老李,你带两个人绕到后山放枪,制造我们有大部队的假象。"
游击战术奏效了。整整三个小时,敌军被迷惑得不敢贸然进攻。直到正午时分,敌团长调来迫击炮轰击,才识破虚实。炮弹在阵地周围炸开,队员傅运龙被弹片击中腹部,肠子都流了出来,却仍坚持装填弹药。
"队长,我怕是撑不住了。"傅运龙把最后的子弹交给朱南荣,"告诉我娘,儿子没给她丢脸......"
下午3时,弹药耗尽。朱南荣左肩中弹,鲜血浸透粗布军装。他抽出大刀,嘶吼着:"同志们,为伤员争取时间!"八名壮士跃出战壕,与蜂拥而上的敌军展开白刃战。
16岁的秦小栓为保护朱南荣遗体,扑在他身上。丧心病狂的敌人用刺刀将小战士钉在河边的松树上。鲜血顺着树干流淌,染红了总铺河的流水......
满门忠烈:四张烈士证背后的故事
郝秀英老人的讲述让在场所有人潸然泪下。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红木匣子,四张烈士证整齐排列,诉说着这个家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忠烈传奇。
第一张是朱南荣的烈士证。照片上的年轻人眉清目秀,谁能想到他就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"朱阎王"。老人回忆,朱南荣其实是个读书人,写得一手好字。参军前在私塾教书,最爱吟诵文天祥的"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"。
第二张属于郝秀英的生父郝济民。这位1907年出生的老红军,1933年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,直到1993年才平反昭雪。"父亲走的那年我才6岁,就记得他临刑前把仅有的半块馍塞给我......"老人哽咽道。
第三张是继父朱荣树的证明。1941年冬天,时任便衣分队副队长的朱荣树在执行任务时被捕。敌人将他押解至汤池镇,严刑拷打三天三夜。临刑前,21岁的朱荣树高唱《国际歌》,恼羞成怒的敌人用刺刀割断了他的喉管。
最让人揪心的是那张没有照片的烈士证明——"秦小栓,1920-1936"。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红小鬼,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半块没舍得吃的荞麦饼,是准备留给朱队长的。
"小栓这孩子......"郝秀英颤抖着摸出一枚生锈的铜纽扣,"这是从他血衣上取下来的,我一直留着......"
薪火相传:四代人的精神接力
时光流转,英雄的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。朱南荣的曾孙朱帮成,如今已是知名企业家。但在鹞落坪乡亲们眼中,他永远是那个跟在郝秀英身后扫墓的"小帮子"。
"太爷爷牺牲时22岁,我22岁那年创办了第一家公司。"朱帮成回忆道,"当时资金困难,我站在总铺河边,突然就想起了八壮士用土枪对抗钢枪的故事。"
这种精神传承体现在点点滴滴中。郝秀英奶奶的叮嘱:"烈士证不是功劳簿,是责任状。"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朱帮成心中。三年来,他通过龙腾街道教育基金会捐款捐物累计达数百万元,为家乡修建了乡村道路,为家族中考取重点大学的学子设立专项奖学金。每逢中秋和春节,他必定亲自带队为家乡老人送去羽绒服、保健品和慰问金。
"这种'战时抛头颅,和平献爱心'的家族基因,在朱帮成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。"鹞落坪村老支书动情地说。面对疫情后经济下行压力,朱帮成坚持"不裁员、不减薪、保就业、促增长"的原则,反而增设"烈士家属优先岗",吸纳了12位老区子弟就业。
赤子情怀:从战场到商场的初心不改
在大别山烈士陵园纪念碑前,朱帮成经常带着企业管理层向烈士致敬,宣扬革命精神,弘扬红色文化。瞻仰一座座烈士碑,碑文上朱南荣烈士的出生年份(1915)与康味然的创立年份(2019),恰巧构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"如果太爷爷能看到我们用科技让中国肉松走向世界,一定会欣慰。"夕阳下,这位企业家指着远处的大别山轮廓:"这山看着我们祖辈赴死,现在要看着我们靠智慧活着。"
在采访郝秀英老人时,她颤巍巍打开一个铁盒,里面装着朱南荣上学及革命时使用的砚台。砚台上还残留着当年的墨迹,仿佛还能闻到书香与硝烟交织的气息。如今,这方珍贵的砚台被安放在康味然总部文化墙的党徽下方,成为企业红色文化的象征。
从舍身取义到实业兴邦,朱家四代人以不同方式诠释着"忠烈"二字的重量。正如鹞落坪的映山红,英雄血脉永远在春风里绽放新枝。
今年清明时节,朱帮成带着8岁的儿子再次来到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。在纪念碑前摆满了鲜花。
"爸爸,为什么这里的杜鹃花特别红?"孩子天真地问。
朱帮成指着纪念碑上的弹痕,轻声说道:"因为每一朵花,都是烈士的鲜血浇灌的。"
在郝秀英老人的见证下,朱帮成将一份特殊礼物交给鹞落坪红色教育基地——朱南荣当年的日记本。泛黄的纸页上,1935年5月4日写着:"等革命胜利了,要办学校让孩子们读书,要修公路让乡亲们走出大山......"
如今,这些遗愿都已实现。朱帮成动情地说:"太爷爷,现在的鹞落坪,家家住楼房,户户通网络,人民生活幸福"
夕阳西下股票配资开户手机版,山风拂过杜鹃花海,仿佛在诉说一个跨越世纪的承诺:英雄的血不会白流,理想的光芒永远照耀着这片红色的土地。
发布于:北京市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